本周二,AI 顶级会议 AAAI 2019 投稿结束,大会共接收了创纪录的 7745 篇论文。在我们感叹人工智能火热的同时,很多学者也开始担忧论文评审的质量。然而,在论文数量爆炸,评审人压力陡增的同时,有人发现同行评审机会似乎本身也不够公平。最近,一份「全球同行评审现状报告」引起了 Nature 和 Science 的共同关注。 这份对同行评审情况的最大规模的调查《Global State of Peer Review 2018》指出:发达国家的科学家的同行评审次数和提交论文比远超新兴国家研究人员。这意味着来自中国、印度和伊朗的学者在提交大量论文的同时,受邀评审论文的机会却要比西方国家的同行低得多。 报告链接:https://ift.tt/2QenIrB 近年来,人工智能会议的论文接受数量屡创新高。引发了很多著名学者的关注与讨论。在 AAAI 2019 大会论文接收截止之后,南大教授周志华对于大会论文接收质量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该报告调查了全球 11,000 多名研究人员,也发现「评审疲劳」与日俱增,编辑不得不邀请更多的评审人来完成每一次评审。每次评审需要邀请的评审人数量从 2013 年的 1.9 增加到 2017 年的 2.4。 《Global State of Peer Review 2018》由 Publons 网站完成。该网站跟踪学者的评审情况及其对科学期刊的其他贡献。作者使用了 2018 年 5 月至 7 月的调查数据,以及来自 Publons、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 和 Scholar One Manuscripts 数据库的数据。 该报告指出,尽管全球出版物总量增加,寻找同行评审人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Publons 董事总经理 Andrew Preston 表示,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来自新兴国家的同行评审人数量较少,但后者的数量在迅速增加。「同行评审滞后于出版,因此新兴国家要赶上来还需要几年的时间。」 具体数据 研究表明,科研领先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的研究者作为同行评审评议的文章数量是自己提交文章数量的近 2 倍;相比之下,中国、巴西、印度和波兰等新兴国家的研究人员评审的文章数量是自己提交文章数量的约 0.6 倍(见「不均衡贡献」)。 图源:Global State of Peer Review 2018 与发达经济体的科学家相比,新兴经济体的科学家更有可能接受同行评审的邀请,评审速度也更快。但是他们的评审结果通常也比较简短。 该报告称,新兴经济体的科学家可能较少参与评审,因为编辑的人际网络和科学重心仍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 2013~2017 年,美国贡献了近 33% 的同行评审,发表了全球 25.4% 的文章。相比之下,新兴国家仅贡献了 19% 的同行评审,而发表文章数量占了全部文章的 29 %。 中国表现突出。在这一时期,中国贡献了 13.8 % 的科研论文,但同行评审仅占 8.8%。该研究称,即便如此,中国科学家在 2015 年进行的同行评审数量也超过了英国。 同行评审的一些数字 (数据来自 2013-2017 的《Global State of Peer Review》) 中国的加入可能会改变局面,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社会学家 John Walsh 说道。 他认为,考虑到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家在科研资金和成就之间的巨大差异,二者同行评审活动的区别「其实非常低」。「中国尤其明显,」他认为,「如果你把中国排除在外,那么局面将大不相同。」 该研究显示,2013-2017 年,来自新兴国家的同行评审数量增长了 193%。Walsh 说,这并不令人惊讶,因为同行评审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些福利,通常包括可数月免费获取该期刊,以及有机会在最新研究发表之前提前看到。 评审邀请 Preston 称,该研究的主要信息是新兴国家的科学家很想做同行评审,但是却没有像其他研究者那样收到很多同行评审邀请。这也是是期刊发现文章同行评审越来越难的原因。 这与人们的经验相一致。印度贾朗达尔 ICAR 中央马铃薯研究所的一名昆虫学家 Mohd Abas Shah 说,他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五篇文章,但整个职业生涯中仅收到四个同行评审的邀请。「同行评审提供了在同行中培养声誉的机会,而且可能促进与同行的合作。」他说道,「更少的同行评审意味着失去这些机会。」 该研究推荐的解决方案是,科学家应该「广撒网」,寻找潜在的同行评审机会。 期刊编辑也可以发挥作用,更多地考虑研究者的语言技能,与新兴科学地区的期刊建立联盟,阿根廷国家农业科学院生态学家 Juan Corley 说道,他同时也是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st Management 的编辑。 「我们需要增加期刊编辑和编委会成员中来自新兴经济体的研究者。」他说。该研究发现研究样本中来自新兴经济体的编辑不到 4%。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8-06602-y ]]> 原文: https://ift.tt/2oNLs9o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