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 编辑部 撰文 | 高静宜
本周三,彭博社发表的一篇报道称,知情人士透露苹果公司为了加快部件测试的速度从而加速量产,降低了 iPhone X 的 Face ID 系统传感器的某些技术标准。
今天,苹果公司向路透社发出声明予以否认:「彭博社有关苹果公司降低 Face ID 精度规格的指摘完全是错误的。」
面对苹果官方发出的反击,彭博社发言人表示,该社仍对这篇报道给予支持态度。
尽管苹果官方否认了彭博社的报道,但此事并非空穴来风,据《华尔街日报》9 月 27 日报道,iPhone X 的相机模组使用的 3D 传感器遭遇了严重的良品率问题,导致iPhone X 每天只能生产数万部。
iPhone X 遭遇的问题与名为「罗密欧」和「朱丽叶」的两个部件相关,作为苹果面部识别系统的「阴阳」部分,前者能够在面部识别时,获取用户完整的面部数据信息,而用户每次使用面部识别时,后者都会读取前者创建的面部信息,并进行比对,以此对手机进行解锁。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与「朱丽叶」相比,「罗密欧」的组装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因此两者的供应不平衡。
那么,苹果是否会为了量产而降低技术标准呢? 3D 摄像头的产能如何?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创新技术与产能之间的矛盾?机器之能与深圳乐行天下 CTO 郭盖华以及奥比中光董事会秘书陈彬聊了聊,他们分享了对此事的一些看法。
如果苹果对技术和参数的要求不是太夸张的话,并不需要降低技术要求
郭盖华表示:「苹果的 3D 摄像头方案并不新颖,但是本身存在一定的难度,这也是产生这样的传闻的原因。」他认为,苹果本身具备供应链能力,出货并不是一个问题,但他们在早期量产上的能力可能还有所欠缺。
3D 摄像头的技术评判指标包括分辨率、噪声、精度、视角和探视距离等,其中,功耗是手机产品的关键指标。除了硬件本身,3D 摄像头的软件部分也十分重要。「如果软件能力强的话,对硬件的依赖就会降低。在这一点上,各家的处理都有所不同,并不一定会为了量产而选择降低技术标准。」郭盖华补充道。
事实上,3D 摄像头的生产装配过程与普通摄像头并无太大区别,只是在校准方面会更加复杂一些。所以,如果 3D 摄像头出现问题,那么只会对新功能产生负面影响,不会影响其他的功能。「对于苹果 iPhone X 的 3D 摄像头来说,出现问题可能会造成识别速度慢、识别不出人脸等问题,但不会发生张冠李戴的错识现象。」郭盖华解释道,传感器的问题可能会导致噪声上升或精度下降,不过算法有一定的容错能力,可能会延长解锁所需的时间。
不过,郭盖华并不认同苹果会明显降低技术标准这一传言。由于有效范围只在半米左右,所以摄像头的分辨率无需达到高精度识别,只起到一个近距离面部识别的功能。「从我的角度来看,如果苹果对技术和参数的要求并不是很夸张的话,他们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不会有很大的问题。」郭盖华说道。
3D 摄像头产能吃紧,反倒给产业链提供了喘息机会
据陈彬透露,从来料到生产出 3D 摄像头大约需要花费 15 到 30 天的时间。「这里最主要的是批量情况下产品的稳定性,会涉及技术以及设备工艺等问题。这是个新行业,碰到问题是正常的发展过程,还需要一定的时间。」陈彬说道。
郭盖华对此也持相同的观点:「从整个行业的角度出发,产能较为吃紧。虽然对于苹果可能并非难事,但 3D 摄像头这样的精密产品在工业上实现量产遇到问题也属正常。」他举例解释,镜头、激光等环节对生产要求很高,后期的校准过程也会有一些工作,这都需要时间来适应。
即便如此,对于整个供应链,3D 摄像头还是会产生影响。郭盖华表示,如同最开始的指纹传感器对供应链带来新的机遇一样。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加入 3D 摄像头可以给用户带来许多全新的体验。对整个供应链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3D 摄像头的研发过程中会存在新的开发需求,会从传感器本身、激光、镜头等方面为供应链提供新的机会。陈彬则认为,由于 3D 摄像头的应用,在应用层面也会带来大量的开发需求。
另外,陈彬表示,在 3D 摄像头领域,产业刚处于发展初期,在客户端有一个验证的过程,在量产段有一个技术成熟的过程;当需求端逐步明确,以及量产技术逐步稳定后,产能会快速扩充;或许 1-2 年后产能就不是核心的问题,但会有一个爬坡的过程。
「创新与量产之间的矛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要真正实现量产,肯定需要有过渡期,业界要多给一些耐心。」郭盖华说道,「不过,苹果如果产能不足,虽然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肯定会感到不爽,但对于领域内有能力的厂商来说却并非一件坏事。他们有了缓冲的时间,就可以准备更好的解决方案。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给产业链提供了喘息的机会。」
]]> 原文: http://ift.tt/2gJWOej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