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日星期六

AI芯片又来新玩家!华人团队创业,主打智能存储

安妮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热闹的AI芯片市场现在又有新玩家。

InnoGrit——英韧创,华人团队创业,主打智能存储,第一代样片已进入流片阶段。

创始人吴子宁为芯片老兵,手握280多项技术专利,清华电子系毕业,斯坦福硕博出身,随后在美国芯片制造商Marvel一待17年,直接领导SSD控制器、硬盘控制器、无线互联和中央研发团队,离职前已是CTO。

智能存储的AI芯片,是吴子宁看到的新机会。

智能存储芯片

"智能存储芯片",还是个新概念。

此前,存储芯片单纯管理数据,并不负责计算或处理。系统架构基本上计算、存储和传输三部分功能分开,数据在CPU端时CPU才能发挥高效运算。若数据不在CPU或其内存,则需要联网去别的服务器节点搬运数据,一来时间增加,整个系统效率也下降,CPU处于等待数据状态。

"AI和大数据的爆发带来了数据量的大幅增长",吴子宁觉得创业契机已来——当前没有架构更好适应终端数据智能存储,"你怎么把所需数据最有效地送到这个结算节点让它去算,这件事情很多人还没有真的去做。"

吴子宁认为,这是一片蓝海,是一个价值洼地。

于是英韧创希望通过融合终端存储和计算,把整个系统的效率提高。

如何去理解这种效率提升?吴子宁给出了一个具体的场景性的例子。

如果你在一个大型图片库找一张特定图片,传统的做法是先将图片库中的图片全部上传的CPU内存,然后才能搜索、找到需要的一张,但这过程中其他图片就相当于白传了,而且还占用了CPU计算资源?

如果这个步骤能在数据端存储阶段就完成,是不是效率会有质的提升?

"你就告诉存储单位说我要找这么一张图片,你自己去找,找完了给我送上来,有些计算我通过这种方式完成,就释放了CPU或者TPU的资源,也节省了功耗。"

吴子宁坚信,自己找到了一条解决数据"存储—传输—计算"之间提高效率的高速通道,用一个专门的AI芯片,就是这条通道。

在这个思路里,未来终端芯片的标准配备会是:AI存储芯片+CPU\GPU。

第一代芯片主攻数据中心

但跟所有芯片一样,这条全新赛道上有两只"拦路虎":一是人才困境,二是周期太长。

吴子宁表示,在把计算功能融合到存储单元的融合过程中,存储计算要两手抓。但这两部分的人才基本上是分开脱节的,要把两部分的人聚集在一起做个产品是个挑战。

从时间角度来看,芯片行业整体面临着周期长的问题,也随之带来对市场预测准确性的挑战。往后看两年,那时候芯片市场呈现的业态如何、产品的落地点在哪,都需要在一开始就前瞻到。

采访过程中,吴子宁多次表示对自己的团队有信心。"我们的团队很有实战经验,都是这种名校毕业后在大的半导体公司工作过很长时间,平均工作年龄超过15年的。"

"我们现在设计芯片,不光把它看作一个供应管理,还把它作为一个生态,一个软件产品,能完成一个应用而做的一个小系统来做。"

吴子宁还透露,目前公司正在申请一系列专利,设计存储和及计算领域,并且第一代芯片样片已出。

在累计投入了几百万美元后,第一代芯片将可以覆盖数据中心、服务器到个人电脑等需求和场景。

吴子宁也谈到具体性能对比,他说相较于原有方案,第一代芯片性能、功耗都要优于数据中心的要求。

接下来的核心任务,就是流片、量产,然后让更多客户直接感受变革。

当然,还有第二代、第三代芯片的规划。

团队及未来

目前,创立一年多的英韧创,已在上海和硅谷两地设立了办公室,团队规模将近80人,其中中国大概30人左右,以研发为主。

去年,英韧创还完成了武岳峰、亦合资本,美国丰元等机构的A轮投资。

不过吴子宁也希望扩充更多更强的软硬件人才,芯片当前很热,但真正符合需求的人才不算多,他们现在也初步摸索出一套机制,可以在发展中快速培养人才。

而且长远来看,芯片还会是一个生态的竞争。

"我们是想做个融合的产品,将存储、计算融合,为大数据的处理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所以会不断地以芯片为中心往外扩展,围绕着芯片打造整个的解决方案,把大数据的事情解决得更好",吴子宁说。

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专栏:量子位 - 知乎专栏

诚挚招聘

量子位正在招募编辑/记者,工作地点在北京中关村。期待有才气、有热情的同学加入我们!相关细节,请在量子位公众号(QbitAI)对话界面,回复"招聘"两个字。

量子位 QbitAI · 头条号签约作者

վ'ᴗ' ի 追踪AI技术和产品新动态



via 量子位 - 知乎专栏 https://ift.tt/2kFEUaO
RSS Feed

RSS5

IFTTT

AI芯片又来新玩家!华人团队创业,主打智能存储

安妮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热闹的AI芯片市场现在又有新玩家。

InnoGrit——英韧创,华人团队创业,主打智能存储,第一代样片已进入流片阶段。

创始人吴子宁为芯片老兵,手握280多项技术专利,清华电子系毕业,斯坦福硕博出身,随后在美国芯片制造商Marvel一待17年,直接领导SSD控制器、硬盘控制器、无线互联和中央研发团队,离职前已是CTO。

智能存储的AI芯片,是吴子宁看到的新机会。

智能存储芯片

"智能存储芯片",还是个新概念。

此前,存储芯片单纯管理数据,并不负责计算或处理。系统架构基本上计算、存储和传输三部分功能分开,数据在CPU端时CPU才能发挥高效运算。若数据不在CPU或其内存,则需要联网去别的服务器节点搬运数据,一来时间增加,整个系统效率也下降,CPU处于等待数据状态。

"AI和大数据的爆发带来了数据量的大幅增长",吴子宁觉得创业契机已来——当前没有架构更好适应终端数据智能存储,"你怎么把所需数据最有效地送到这个结算节点让它去算,这件事情很多人还没有真的去做。"

吴子宁认为,这是一片蓝海,是一个价值洼地。

于是英韧创希望通过融合终端存储和计算,把整个系统的效率提高。

如何去理解这种效率提升?吴子宁给出了一个具体的场景性的例子。

如果你在一个大型图片库找一张特定图片,传统的做法是先将图片库中的图片全部上传的CPU内存,然后才能搜索、找到需要的一张,但这过程中其他图片就相当于白传了,而且还占用了CPU计算资源?

如果这个步骤能在数据端存储阶段就完成,是不是效率会有质的提升?

"你就告诉存储单位说我要找这么一张图片,你自己去找,找完了给我送上来,有些计算我通过这种方式完成,就释放了CPU或者TPU的资源,也节省了功耗。"

吴子宁坚信,自己找到了一条解决数据"存储—传输—计算"之间提高效率的高速通道,用一个专门的AI芯片,就是这条通道。

在这个思路里,未来终端芯片的标准配备会是:AI存储芯片+CPU\GPU。

第一代芯片主攻数据中心

但跟所有芯片一样,这条全新赛道上有两只"拦路虎":一是人才困境,二是周期太长。

吴子宁表示,在把计算功能融合到存储单元的融合过程中,存储计算要两手抓。但这两部分的人才基本上是分开脱节的,要把两部分的人聚集在一起做个产品是个挑战。

从时间角度来看,芯片行业整体面临着周期长的问题,也随之带来对市场预测准确性的挑战。往后看两年,那时候芯片市场呈现的业态如何、产品的落地点在哪,都需要在一开始就前瞻到。

采访过程中,吴子宁多次表示对自己的团队有信心。"我们的团队很有实战经验,都是这种名校毕业后在大的半导体公司工作过很长时间,平均工作年龄超过15年的。"

"我们现在设计芯片,不光把它看作一个供应管理,还把它作为一个生态,一个软件产品,能完成一个应用而做的一个小系统来做。"

吴子宁还透露,目前公司正在申请一系列专利,设计存储和及计算领域,并且第一代芯片样片已出。

在累计投入了几百万美元后,第一代芯片将可以覆盖数据中心、服务器到个人电脑等需求和场景。

吴子宁也谈到具体性能对比,他说相较于原有方案,第一代芯片性能、功耗都要优于数据中心的要求。

接下来的核心任务,就是流片、量产,然后让更多客户直接感受变革。

当然,还有第二代、第三代芯片的规划。

团队及未来

目前,创立一年多的英韧创,已在上海和硅谷两地设立了办公室,团队规模将近80人,其中中国大概30人左右,以研发为主。

去年,英韧创还完成了武岳峰、亦合资本,美国丰元等机构的A轮投资。

不过吴子宁也希望扩充更多更强的软硬件人才,芯片当前很热,但真正符合需求的人才不算多,他们现在也初步摸索出一套机制,可以在发展中快速培养人才。

而且长远来看,芯片还会是一个生态的竞争。

"我们是想做个融合的产品,将存储、计算融合,为大数据的处理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所以会不断地以芯片为中心往外扩展,围绕着芯片打造整个的解决方案,把大数据的事情解决得更好",吴子宁说。

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专栏:量子位 - 知乎专栏

诚挚招聘

量子位正在招募编辑/记者,工作地点在北京中关村。期待有才气、有热情的同学加入我们!相关细节,请在量子位公众号(QbitAI)对话界面,回复"招聘"两个字。

量子位 QbitAI · 头条号签约作者

վ'ᴗ' ի 追踪AI技术和产品新动态



via 量子位 - 知乎专栏 https://ift.tt/2kFEUaO
RSS Feed

RSS5

IFTTT

2018年6月1日星期五

Google被骂成筛子

问耕 发自 凹非寺量子位 出品 | 公众号 QbitAI

Google终于放弃了。

这家陷入四面楚歌境地的科技巨头,周五在内部会议上作出决定:不再与美国国防部续约Project Maven项目,双方的合作2019年到期后结束。根据这项秘密协议,Google原本要为美军无人机提供顶尖AI技术。

然而关于这场风波的更多猛料,还在继续爆出。Google不愿为人所知的真相,不断从水面之下浮出。

甚至连The Intercept都出手了。如果你熟知当年的斯诺登事件,就知道这家调查新闻网站火力有多猛。

科技巨头抢单争夺战

Google高管十分重要与军方的此次合作。而且The Intercept报道,对这个大单垂涎的不止Google。

根据他们获取的邮件,Google国防销售团队的艾琳·布雷克(Aileen Black)谈到Project Maven交易时,将其描述为科技行业"人工智能巨头之间长达5个月的竞争"。

"总交易额为2500万到3000万美元,其中1500万美元是在未来18个月内完成。"她写道,"随着项目规模扩大,每年的预算预计达到2.5亿美元。"

艾琳发送的那封去年9月13日的备忘录似乎提到了名为JEDI的项目,今后10年的总价值达到100亿美元。而Google则有意获取该项目。JEDI项目是在9月12日宣布的。

艾琳写道,该项目推进速度很快,五角大楼"正在快速追踪"Google的云安全认证,她认为这种进展"非常重要"。

Google内部邮件还指出,多家科技公司都在相互竞争,希望赢得Project Maven合同。一位参与谈判的Google高管写道,亚马逊等其他科技公司也在参与这类项目。(亚马逊尚未对此置评。)

Google高管表示,Project Maven不只是一个小型军事实验项目,而是与其他硅谷公司竞相争夺的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大型云计算合同"直接相关"。

这些邮件还进一步显示,亚马逊AWS云计算部门也参与了Project Maven。

关于Project Maven的内部时间线也被The Intercept获得,让外界得以一窥合同的进展情况。

2017年10月27日,Google云团队访问拥有大量无人机飞行员的比尔空军基地,"会见操作用户(空军数据分析师),他们将从2018年6月开始成为我们技术的最终用户和初级测试员。"

之前一周,带头拓展Project Maven的约翰·沙纳汉(John Shanahan)将军访问了Advanced Solutions Lab,会见了参与该项目的50位成员。沙纳汉宣称"国防部今后的东西没有内置人工智能技术都不应该上战场。"

这个时间线还描述了Google如何与军方展开持续合作来改进产品,包括用户界面。

"虽然最初的核心技术重点仍是探索、分类和(有限制地)追踪某写物体,但我们正在考虑如何解决客户对更有挑战的、能解决用户实际问题的使用场景的担忧。"该文件指出。

不止于此,从邮件内容获知,Google正和其他与国防部合作的公司一起开发一个机器学习项目,准备建立一个可以监控整座城市的复杂系统

Google,欲盖弥彰

今年三月,Google内部的抗议活动已经声势浩大。数千Google员工联名上书,抵制与五角大楼(美国国防部)的这次合作。

Google高层试图平息这些异议。

据《纽约时报》报道,Google云CEO戴安·格林(Diane Greene)在媒体报道此事后的全体员工大会上表示,该合同金额"只有"900万美元——对于这样一家规模庞大的科技巨头来说,这确实算不上大项目。

而The Intercept获得的邮件则描绘出一番不同的情景。

这些去年9月的邮件显示,Google的BD部门预计军用无人机人工智能收入将从最初的每年1500万美元增加到2.5亿美元

事实上,在该合同被媒体曝光后,五角大楼又向Project Maven额外增加了1亿美元拨款。

显然这已经不是小生意了,同学们。

也难怪Google高层如此重视这单生意。毕竟这能让Google云服务赢得更多的来自军方的订单。不过,Google又不想该合作关系被外界察觉到。

参与去年9月的一系列电子邮件讨论中,一个重要的讨论话题,就是Project Maven合同可能引发的公关灾难。是否披露该交易成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点

"这是媒体损坏Google声誉的绝佳机会。你们大概听说过伊隆·马斯克的评论,他认为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Google云首席科学家李飞飞在邮件中说。

"我不知道如果媒体开始渲染Google秘密开发人工智能武器,或者用人工智能为国防行业开发武器,会发生什么事情。"她说。

Google政府销售团队指出,Project Maven通过一份授予给ECS Federal的合同被隐藏起来。

"该合同并不是直接与Google签订的,而是通过合作伙伴(ECS)签订的,而我们的条款则会禁止在没有双方同意的情况下发布新闻稿。"艾琳写道。国防部"不会在没有我们同意的情况下透露任何关于Google的信息。"

尽管保密程度较高,但艾琳警告称,此事最终还是会曝光,而与合同流程有关的信息也可以通过《信息自由法案》被公众获取。艾琳说,"由我们自己公布条款难道不是最好的方案吗?"

然而,该项目从来没有公开宣布

直到2018年3月媒体曝光。

军方力量

如我们标题所说,为了这件事,Google被骂成了筛子。

3月,Google内部3000多名员工联名上书,抵制与五角大楼的合作。

4月,事件进一步发酵,包括Bengio等上百名学者、科学家二次上书,数十名员工因此离职,要求Google退出Maven项目,并且起草政策声明Google永远不会开发战争技术。

当然,也不是完全一边倒。比如华盛顿大学教授、《终极算法》作者Pedro Domingos就此公开提出了质疑。

他在Twitter上向Google员工喊话:如果前几代技术人员都像你们这样,拒绝国防相关的工作,我们现在就不会有互联网,也不会有Google。

有人附议说:其他国家正在高科技领域全速前进,而且没有道德约束。Google在捍卫西方价值观方面确实没得说。

这确实也有一定道理。

互联网、无人驾驶汽车、手持电子设备、人工智能、GPS……这些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高科技产品,最初的推动者,都是美国军方。

当然,科学家反对科技用于军事用途,也是一项传统。

即便是Google本身,也一直和军方有合作。例如Google Earth就一直跟五角大楼有较为深度的整合。

Google,开枪

最后,放一段最近很火的视频。

艺术家Alexander Reben最近放出了一段视频,也许这可以看成是行为艺术吧。

在这段30秒的视频里,Reben没有动手,但是语音发出了一个命令:"OK Google,开枪"。

不到一秒的转瞬之间,Google Assistant人工智能助手,扣动了一部手枪的扳机,击倒了一颗红苹果。随即,蜂鸣器发出刺耳的嗡嗡声。

嗡嗡声持久不绝。

到底是谁开了枪?

在这个案例中,Reben告诉AI开枪。Engadget在报道中说,如果AI足够智能以预测我们的需求,或许有一天AI会主动除掉那些让我们不开心的人。Reben说,讨论这样一个装置,比是否存在这样一个装置更重要。

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专栏:量子位 - 知乎专栏

诚挚招聘

量子位正在招募编辑/记者,工作地点在北京中关村。期待有才气、有热情的同学加入我们!相关细节,请在量子位公众号(QbitAI)对话界面,回复"招聘"两个字。

量子位 QbitAI · 头条号签约作者

վ'ᴗ' ի 追踪AI技术和产品新动态



via 量子位 - 知乎专栏 https://ift.tt/2J3JoH4
RSS Feed

RSS5

IFTTT

你们心心念念的GitHub,可能要被卖给微软了

郭一璞 发自 麦拜德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GitHub可能要被卖掉了。

据Business Insider获取的爆料,微软最近在和GitHub谈收购。

虽然近几年,两家可能一直在讨论收购。不过这几个星期,微软和GitHub的谈判开始严肃认真了起来。

因为两家连价格都谈了,50亿美元

这可比此前GitHub 20亿美元的估值高得多。

根据Crunchbase的数据,GitHub的上一轮融资发生在三年前,2015年的7月29号,B轮融资2.5亿美元,领投方就是那个在国内也大名鼎鼎的红杉资本。

三年估值翻倍,当然得益于良好的经营状况,联合创始人&CEO Chris Wanstrath去年8月说GitHub的年收入有2亿美元。

就在半年前,GitHub财务状况良好,还想继续走完全独立运营的路子,甚至准备IPO了。

但为什么半年之内,说好的上市敲钟、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就变成了把公司卖掉呢?

还得怪CEO Chris Wanstrath。

作为GitHub的联合创始人兼CEO,Wanstrath真的不缺钱。

Wanstrath入选了《财富》杂志2015年的"40 under 40"——40岁以下最有影响力的40位商业人物,排名第31。

而在2016年底,31岁的Wanstrath就被福布斯评选进了美国40岁以下富豪企业家榜单,排名第31,资产3.6亿美元。

年轻有钱,我要这CEO title有何用?

于是,他就辞职了。世界那么大,他要去走走,顺便看看各地的用户如何使用GitHub。

Wanstrath宣布辞职的时间是去年的8月,不过由于没找到人填坑,他还得继续以董事长的名义管理公司。

GitHub和投资人呢,就找来了猎头,去挖新的CEO。

可是挖了很久,10个月过去了,都没有挖到一个新的CEO。

不过墙脚可能挖到了谷歌那里。今年2月,有消息人士称谷歌高管Sridhar Ramaswamy在考虑跳槽来GitHub当CEO。

当然,过去几个月都没消息那是基本凉凉了,Ramaswamy转而考虑加入GitHub董事会——但是如果微软把GitHub买下来的话,这位来自谷歌的董事一定非常尴尬。

不过除了这位谷歌的高管,GitHub内部还流传着一个微软的版本:无论微软的收购是否成功,微软高管Nat Friedman都会来做GitHub的CEO。

至于GitHub的CEO之位最后究竟由什么人坐上,还得看微软和GitHub谈到什么地步。不排除像之前滴滴和ofo一样,微软不收购而是投资GitHub,然后派个高管来当CEO的可能。

最后,微软和GitHub双方都没有回应目前的收购传闻。

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专栏:量子位 - 知乎专栏

诚挚招聘

量子位正在招募编辑/记者,工作地点在北京中关村。期待有才气、有热情的同学加入我们!相关细节,请在量子位公众号(QbitAI)对话界面,回复"招聘"两个字。

量子位 QbitAI · 头条号签约作者

վ'ᴗ' ի 追踪AI技术和产品新动态



via 量子位 - 知乎专栏 https://ift.tt/2J7tQOh
RSS Feed

RSS5

IFTTT

你们心心念念的GitHub,可能要被卖给微软了

郭一璞 发自 麦拜德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GitHub可能要被卖掉了。

据Business Insider获取的爆料,微软最近在和GitHub谈收购。

虽然近几年,两家可能一直在讨论收购。不过这几个星期,微软和GitHub的谈判开始严肃认真了起来。

因为两家连价格都谈了,50亿美元

这可比此前GitHub 20亿美元的估值高得多。

根据Crunchbase的数据,GitHub的上一轮融资发生在三年前,2015年的7月29号,B轮融资2.5亿美元,领投方就是那个在国内也大名鼎鼎的红杉资本。

三年估值翻倍,当然得益于良好的经营状况,联合创始人&CEO Chris Wanstrath去年8月说GitHub的年收入有2亿美元。

就在半年前,GitHub财务状况良好,还想继续走完全独立运营的路子,甚至准备IPO了。

但为什么半年之内,说好的上市敲钟、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就变成了把公司卖掉呢?

还得怪CEO Chris Wanstrath。

作为GitHub的联合创始人兼CEO,Wanstrath真的不缺钱。

Wanstrath入选了《财富》杂志2015年的"40 under 40"——40岁以下最有影响力的40位商业人物,排名第31。

而在2016年底,31岁的Wanstrath就被福布斯评选进了美国40岁以下富豪企业家榜单,排名第31,资产3.6亿美元。

年轻有钱,我要这CEO title有何用?

于是,他就辞职了。世界那么大,他要去走走,顺便看看各地的用户如何使用GitHub。

Wanstrath宣布辞职的时间是去年的8月,不过由于没找到人填坑,他还得继续以董事长的名义管理公司。

GitHub和投资人呢,就找来了猎头,去挖新的CEO。

可是挖了很久,10个月过去了,都没有挖到一个新的CEO。

不过墙脚可能挖到了谷歌那里。今年2月,有消息人士称谷歌高管Sridhar Ramaswamy在考虑跳槽来GitHub当CEO。

当然,过去几个月都没消息那是基本凉凉了,Ramaswamy转而考虑加入GitHub董事会——但是如果微软把GitHub买下来的话,这位来自谷歌的董事一定非常尴尬。

不过除了这位谷歌的高管,GitHub内部还流传着一个微软的版本:无论微软的收购是否成功,微软高管Nat Friedman都会来做GitHub的CEO。

至于GitHub的CEO之位最后究竟由什么人坐上,还得看微软和GitHub谈到什么地步。不排除像之前滴滴和ofo一样,微软不收购而是投资GitHub,然后派个高管来当CEO的可能。

最后,微软和GitHub双方都没有回应目前的收购传闻。

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专栏:量子位 - 知乎专栏

诚挚招聘

量子位正在招募编辑/记者,工作地点在北京中关村。期待有才气、有热情的同学加入我们!相关细节,请在量子位公众号(QbitAI)对话界面,回复"招聘"两个字。

量子位 QbitAI · 头条号签约作者

վ'ᴗ' ի 追踪AI技术和产品新动态



via 量子位 - 知乎专栏 https://ift.tt/2J7tQOh
RSS Feed

RSS5

IFTTT

入职仅一年,套现5000多万后背刺马斯克搬走 Grok 核心代码库!-InfoQ 每周精要894期

「每周精要」 NO. 894 2025/09/06 头条 HEADLINE 入职仅一年,套现 5000 多万搬走 Grok 核心代码库! 业内专家:拥有菜谱不等于能做出同样的菜 精选 SELECTED AI 公司创始人现跑路迪拜! 80% 收入烧广告、假账骗投资人,微...